在2025年欧洲泌尿外科协会(EAU)年会上,精准活检策略与技术革新成为前列腺癌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针对传统系统性活检与MRI靶向活检的局限性,多项研究聚焦于活检方案优化,以平衡诊断效能与安全性。《肿瘤瞭望-泌尿时讯》特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龚侃教授、刘毅教授连线邓睿逸博士,分享EAU上的前列腺癌穿刺活检最新进展、团队的病灶周围活检RCT研究成果,以及精准穿刺活检前沿方案。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在2025年欧洲泌尿外科协会(EAU)年会上,精准活检策略与技术革新成为前列腺癌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针对传统系统性活检与MRI靶向活检的局限性,多项研究聚焦于活检方案优化,以平衡诊断效能与安全性。《肿瘤瞭望-泌尿时讯》特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龚侃教授、刘毅教授连线邓睿逸博士,分享EAU上的前列腺癌穿刺活检最新进展、团队的病灶周围活检RCT研究成果,以及精准穿刺活检前沿方案。
龚侃教授:我们知道,前列腺癌的早筛、早诊、早治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前列腺穿刺活检作为一种关键的诊断方法,对于前列腺癌的诊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根据不同患者,则可能需要选择不同的活检策略(系统性、靶向性等)和方法(经会阴穿刺或直肠穿刺)。请邓睿逸博士介绍下,今年EAU大会在前列腺癌活检策略和方法上面,取得了哪些进展?
邓睿逸博士:前列腺穿刺活检一直是前列腺癌诊断的重要手段。在影像诊断技术尚未普及的年代,系统穿刺曾是主要的诊断手段;而随着核磁共振等影像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靶向穿刺等更为精准的诊断方法逐渐崭露头角并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影像诊断技术和个体化精准诊断理念的深入发展,病灶周围穿刺等穿刺优化改良方案正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目前,前列腺穿刺活检主要采用经会阴穿刺活检和经直肠穿刺活检两种方法。既往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穿刺方法在前列腺癌及有临床意义前列腺癌的总体诊断效能相当。在今年的EAU大会上,前列腺穿刺活检的策略和方法成为了讨论热点。大会特别针对MRI靶向、系统和病灶周围穿刺等前列腺活检策略进行了深入讨论,其中有几项研究对不同活检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
来自英国贝德福德郡NHS基金会信托医院的Amusat O.医生及其团队,分享了一项对EAU经会阴前列腺穿刺风险分层评估表进行验证的研究(A0744)。该研究通过对1054例接受局麻下经会阴前列腺认知融合穿刺的患者进行分析。本研究中有临床意义前列腺癌(csPCa)的检出率为44.9%。作者重点分析了PIRADS 4&5伴有前列腺可靶向病灶的患者,发现对于这类患者,若只进行靶向穿刺,将可能遗漏12.1%的csPCa检出,提示单纯靶向穿刺的诊断效能仍然不足,仍需要联合系统穿刺或其他穿刺方案进行诊断。
另外,来自中国香港大学的赵家峰教授团队分享了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A0746)的研究结果。该研究纳入502例PSA升高(4-20 ng/ml)的患者,通过对比MRI靶向穿刺+12针系统穿刺和24针经会阴系统穿刺,发现MRI-TB组csPCa检出率为25.1%,24针SB组csPCa检出率为29.0%,组间并无显著差异,两者诊断效能相近。但24针SB组临床非显著前列腺癌(即ISUP 1组PCa)检出率为16.4%,显著高于MRI-TB组(9.2%),提示24针经会阴系统活检存在过度诊断的问题。而MRI-TB组相较于24针SB组,减少了45%不必要的穿刺针数,且由于穿刺针数相对较少,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24针SB组(25.1%vs 44.1%)。
目前,靶向穿刺联合病灶周围穿刺方案已在2024年EAU指南中被推荐用于前列腺MRI发现可疑病灶的患者。一项来自意大利IRCCS圣拉斐尔科学研究所的Quarta L.医生团队的回顾性研究纳入了3006例多参数MRI阳性(PIRADS≥3)、接受系统联合靶向穿刺的患者,以所有系统联合靶向穿刺的病理结果作为参考标准,将可疑病灶周围前列腺分区内的穿刺位点定义为病灶周围穿刺的位点,旨在比较病灶周围穿刺与系统穿刺对不同PIRADS分级患者的诊断效能及诊断附加价值(added value)。
本项研究总体csPCa和PCa检出率分别为48%和66%。研究者发现,在PIRADS 4分和5分的患者中,病灶周围穿刺联合靶向穿刺可以达到与系统联合靶向穿刺一致的诊断效能(csPCa检出率:PIRADS 4分:50%vs 53%,PIRADS 5分:75%vs 76%)。然而,对于PIRADS 3分患者,病灶周围穿刺联合靶向穿刺对csPCa的检出率显著低于系统联合靶向穿刺(21%vs 25%,P=0.02)。这提示我们,在对不同患者进行穿刺方案选择时,需根据PIRADS评分进行分层决策,病灶周围穿刺联合靶向穿刺方案在PIRADS 3分患者仍需进一步研究加以论证。
龚侃教授:mpMRI虽能识别可疑病灶,但往往会低估肿瘤实际浸润范围,导致靶向穿刺活检存在漏诊风险;而系统联合靶向穿刺活检则存在过度诊断风险。靶向活检联合病灶周围活检,有望提升前列腺癌诊断精准度,同时平衡过度诊断与漏诊风险。近期我们的相关研究入选EAU大会,并有幸被评为泌尿外科住院医师奖最佳摘要研究二等奖,为我们后续研究提供了更多动力,邓睿逸博士代表我们北大泌尿肿瘤团队进行了汇报。请邓博士分享下该研究的主要内容。
邓睿逸博士:我在本次EAU大会上进行汇报的研究是一项关于病灶周围穿刺联合靶向穿刺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原先国内外指南推荐对前列腺MRI上发现可疑病灶的患者进行系统穿刺联合靶向穿刺(CTSBx),尽管CTSBx穿刺方案具有良好的有临床意义前列腺癌(csPCa)诊断效能,但其穿刺针数相对较多,总针数可达到15针甚至20针以上,存在过度诊断、穿刺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等局限性。近年来,随着MRI等影像诊断技术和个体化精准诊疗理念的不断发展,泌尿外科学界开始继续探索前列腺穿刺诊断的优化方案,包括局部饱和穿刺、病灶周围穿刺、改良六分区穿刺、减针系统穿刺等等,其中病灶周围穿刺方案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这一穿刺的理论源于2022年发表在《European urology》杂志的一篇文章;该研究通过对大样本人群的分析发现,
约90%的csPCa可在MRI上可疑病灶周围10 mm半径范围内检出,病灶周围穿刺方案便由此发展而来,即将穿刺位点集中于MRI上可疑病灶的周围以提高对csPCa的检出率。近两年来已有多项研究对该穿刺方案进行了论证,
2024年EAU指南更新后也将靶向穿刺联合病灶周围穿刺方案(TPLBx)推荐用于前列腺MRI上发现了可疑病灶的患者(PIRADS≥4和部分PIRADS 3患者)。但目前关于TPLBx的研究多以回顾性为主、指南中的证据等级仍为weak(编者注:
2025版EAU指南同样为weak,点击链接查看更新要点并下载最新版指南),因此,亟需前瞻性、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论证TPLBx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因此,我们拟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比TPLBx方案和CTSBx方案。这项研究已纳入343例患者,随机分为TPLBx组(n=170,该组患者接受3针靶向穿刺+可疑病灶周边10-15 mm内的6针病灶周围穿刺)和CTSBx组(n=173,该组患者接受3针靶向穿刺+12针系统穿刺)。研究的主要终点为csPCa检出率。
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穿刺前基线特征均衡可比,TPLBx方案可达到与CTSBx方案相近的诊断效能(csPCa:57.6%vs 56.1%;PCa:64.1%vs 64.2%,P>0.05),且减少了穿刺针数(9针vs 15针),显著缩短了穿刺时间(P<0.05)。对穿刺患者进行随访、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TPLBx组的并发症总体发生率显著低于CTSBx组,尤其是出血相关并发症(血尿、便血、穿刺区域局部出血等,P<0.05),TPLBx方案还可减轻患者在穿刺过程中穿刺后的疼痛和不适感。
综上,本项RCT研究表明TPLBx方案可达到与CTSBx方案相近的诊断效能,且可显著减少穿刺针数、缩短穿刺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作为目前国际上首个对靶向穿刺联合病灶周围穿刺方案进行诊断效能和安全性全面评估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本研究为优化前列腺穿刺诊断方案、促进前列腺个体化精准诊断提供了高级别临床证据。本研究也被EAU组委会授予泌尿外科住院医师奖最佳摘要研究(Best Abstracts by Residents-in-Urology Awards),为中国唯一获奖团队。EAU青年泌尿外科分会主席Juan Luis Vásquez博士高度评价了本研究的价值与临床意义,“我们期待未来产出更多来自中国的高质量临床证据,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更多北大泌尿所的声音、贡献中国智慧”。
龚侃教授:我们的这项研究也在逐步向“精准活检”靠拢,这也是目前的研究焦点。“精准活检”结合了影像学、分子诊断和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优势,能够提高早期诊断率、减少漏诊及避免不必要的穿刺创伤。请邓博士分享下现场讨论的热点内容。
邓睿逸博士:前列腺癌的精准诊断是近年来医学领域的焦点话题。随着影像学、分子诊断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多领域技术的迅猛发展,相关研究层出不穷,其中前列腺核磁、PSMA PET/CT及其他分子探针等方面的研究尤为热门,人工智能也成为了助力精准诊断的有力工具。以我们团队为例,前期我们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学影像科团队携手,共同开发了前列腺影像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模型。同时,我们还探索了人工智能辅助下的前列腺穿刺活检新方法,并通过随机对照研究证实,这种人工智能辅助的前列腺认知融合靶向穿刺诊断方法,相较于传统穿刺方法,在csPCa的诊断准确性上更具优势。未来,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分子诊断技术、影像学诊断技术及其他病理诊断技术将进一步深化前列腺癌的精准诊断水平。
在本次EAU大会期间,众多研究聚焦于精准诊断领域,涵盖了诸如前列腺穿刺诊断及前列腺根治术后的病理精准诊断等多个方面。这些研究均在大会上得到了充分的讨论与交流。以本次大会一项late break摘要为例,这项来自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外科和癌症系Mayor N.教授及其合作单位的研究,聚焦于应用新技术检测前列腺根治术手术切缘情况。常规对前列腺根治标本的手术切缘情况的评估通常需要较高的病理检测成本和人力成本,而该项研究则探索了荧光共聚焦显微技术(FCM)在前列腺根治标本切缘检测中的应用;相较于传统病理检测技术,荧光共聚焦显微技术具有成像较快、检测效率较高等优势,但其诊断效能仍需进一步验证。
该项多中心、前瞻性的配对队列研究探索性地使用了荧光共聚焦显微技术对前列腺根治术的标本进行了手术切缘情况的快速评估,连续纳入了156名任何危险分层的接受前列腺根治术的原发前列腺癌患者的标本(手术由7位术者完成,中位手术经验为16年),对标本进行荧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然后进行常规切片组织病理学评估。两位泌尿病理专家在不知道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的情况下对FCM图像进行了独立评估。研究的主要终点是FCM检测根治标本手术切缘PCa的准确性,基于85%±10%的敏感性诊断效能。
156例患者中22(14.1%)例、101(64.7%)例、33(21.2%)例患者被划分为EAU中危、高危和局部晚期前列腺癌患者,33(21.2%)为T3期,30.8%(48/156)的患者在组织病理检测中发现了切缘阳性。尽管FCM在整体切缘检测敏感性方面并未达到主要研究终点(85%±10%),但其具有相对较高的诊断准确性(0.80,95%CI 0.73-0.86)和较高的特异性(0.94,95%CI 0.88-0.98)。根据手术切缘长度进行分层分析发现FCM对≥4 mm切缘的检测具有较好的敏感性(0.83,95%CI 0.59-0.96)。综上,本项研究表明,FCM技术对≥4 mm的手术切缘具有相对较好的诊断效能,但对于≤4 mm的手术切缘,仍应使用常规组织病理学方法进行检测。
本研究作为新型诊断方法的典型代表,未来将有更多结合最新影像学、分子诊断技术与人工智能的研究,进一步深入探索前列腺精准诊断。我们期待前列腺精准诊疗能够迈入新的阶段。
龚侃教授
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副所长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科研处处长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肿瘤转化中心副主任
中国泌尿系统遗传及罕见病联盟主席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肿瘤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肿瘤委员会委员
北京医学会肿瘤委员会委员
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泌尿外科学组组长
中华医学会中国前列腺癌诊断治疗指南编委
龚侃教授长期致力于泌尿系肿瘤的临床诊疗及其基础与临床转化医学研究,主持多项国家及部委级基金。在国际知名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国家发明专利3项;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华夏科技进步奖等多个奖项;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中组部万人计划)”。
刘毅教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超声,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医学部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医学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
前列腺靶向穿刺活检
前列腺癌影像诊断
泌尿生殖系统超声诊断及介入
主持、参与省部级及院校级课题3项
近五年以第一作者/责任作者在BMC Medicine、Insights Imaging、J Magn Reson Imaging等杂志发表SCI论著十余篇
邓睿逸博士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在读博士,师从龚侃教授
主持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启研”计划1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9篇。在2024年及2025年欧洲泌尿外科协会年会进行口头汇报,荣获EAU25泌尿外科住院医师最佳摘要研究奖。曾获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等荣誉。